敢不敢在家裡待救,對火災應變之影響
有一天我問老婆:「家裡發生火災,你敢不敢關起房門,躲在房間?」
老婆反問:「你為什麼不問我敢不敢跑出去?」
「敢關起房門,躲在房間」,跟「不敢跑出去,躲在房間」,結果都是躲在房間,看起來好像都一樣,但其中有一個很大的差別,就是「敢關起門」是理性判斷後的決定,「不敢跑出門」是直覺害怕後的決定,而大部分人在火場應變,都是依據直覺認知,而不是理性判斷,這種決定有可能會讓你從安全步向危險。
這也是當前火災應變上最需克服的問題,如何教會大家理性判斷應變,而不是憑藉直覺認知反應。
同樣的問題,有一天我問讀小一的兒子,兒子問:「家裡有幾個人?」
我說:「不會只有你一個人,因為12歲以下小孩,不能單獨留在家裡。」
兒子說:「有大人我就「敢」,如果外面都是煙,當然要關門躲在房間,如果外面沒有煙,當然要跑出去。」兒子的問題及答案讓我很驕傲,因為每天不斷灌輸他消防觀念,讓他的決定採取何種應變作為,是植基在對狀況的判斷,萬一家裡沒有大人,火災情況變糟,他可能沒有足夠的能力應變,所以他會害怕,不敢獨自在火場停留,如果有大人在身旁,則會依據煙的狀況,決定處置作為,而不是毫無依據的只想跑或不敢跑。
但是很不幸,從以前到現在,所有國內防火宣導都不斷強調火災很可怕,火災死了多少人。歷年來的火災案例,也都只針對重大死傷火災檢討,媒體也都報導在在屋內罹難情形及跑到屋頂獲救的情節,很少強調在屋內待救成功的案例,造成民眾產生不跑就會死的觀念。
事實上,很多火災是不用跑的,尤其不是起火戶,基本上是不用逃生的,除非是木造連棟建築。
而最複雜,也最危險的是在起火戶的應變,所有消防專家都主張起火戶一定要逃生,因為跑得出去就能遠離危險,就能活命,也符合人們想逃離危險之天性,教導人家火場逃生,可讓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。
起火戶主張逃生,如果發現火災夠早,基本上是沒有錯,因為那是最上策。但是很不幸,很多人發現火災太晚,火煙已經堵住逃生出口,無處可逃,又該如何?這個問題就很少消防專家深入講解,因為根據很多火災實際案例訪談,起火戶太晚察覺火災卻能存活的,大都是關門在屋內待救者。但教導留在屋內待救,萬一罹難,則需背很大的責任,明明火在屋內燒,白痴都知道不跑就會被火燒死或被煙嗆死,還鼓勵人家留在屋內,所以沒有一個消防專家敢如此主張,因為這很冒險,也會被質疑,這個觀念等於向傳統挑戰,一個不小心還會讓自己身陷囹圄或身敗名裂。可是這是事實,大部分住宅公寓及大樓火災,很少造成屋子全毀,躲在家裡是有存活機會。
或許有人會說:「能跑就跑,不能跑都是因為發現火災太晚,就裝置火警探測器,根本解決太晚發現火災之問題。」這種說法我也贊成,裝置火警探測器這種正本清源的工作,絕對是防火宣導人員要積極推動的觀念。
但是國內有多少建築消防安全設備是無法正常發揮功用的,萬一很不幸我們的硬體失靈,讓我們真的發現火災太晚,身處在起火戶,面臨到一個火煙瀰漫的危急情境,逃生真的是可以提供最大安全保障之應變嗎?待在家裡關門待救不行嗎?
我想這是民眾最想知道的答案,也是最需要知道的答案。
敢不敢是態度,能不能是狀況。
具備「敢」的態度,面對火災時,接下來就會判斷狀況,能不能逃,可以逃當然就逃,不能逃當然就找相對安全區避難。
腦海中是「不敢」的態度,面對火災時,不管狀況許不許可,心中已經做了逃生的選擇,而不是想要判斷能不能逃。
這兩種不同的心態,會影響在火場的處置,以我曾經在部落格分享過的高雄縣鳳山市單親媽媽那場火災,因為單親媽媽就是不敢躲在火場的心態,所以當他開門看到煙,心中就想逃,而遭遇濃煙又要逃,就必須準備濕毛巾,一連串的應變作為,都是源自於不敢躲在家裡的態度,最後釀成不幸的結果。
在這個案例中,如果心中是「敢躲在家裡」的態度,開門看到煙就會想到這樣的煙能不能出去,不能出去,就會關門先躲在家裡,再思考接下來該如何應變,如果是淡煙能出去,就可以立即奪門而出,這些應變是判斷的結果,不是直覺的反應。
不敢躲在家裡並不代表不能躲在家裡,敢躲在家裡也不代表能躲在家裡。
很多人聽到這個問題時,常會回答要視情況,這是對的,視情況就是判斷,為什麼當初我會希望大家只回答「敢」或「不敢」,就是要告訴大家「敢」是態度,只有「敢」代表不怕,才能冷靜,才會進入判斷的的邏輯思維。
今天我兒子回答我:敢躲在家裡,是因為他具備足夠之火災知識,他對我的火災應變說法有信心,所以他有足夠的力量跟勇氣躲在家裡。他深知在房外濃煙密佈的危急情況,只要做好防煙工作,躲在房間內是相對安全的,在我兒子腦海中沒有怕的想法。
但對大多數人而言,火災是可怕的,只要花個幾秒鐘拼命衝出火場,就安全了,也認為自己做得到的,所以火災就會想跑。在屋內等待救援,可能要等十幾二十分鐘,而且還是取決於消防隊的速度,不是操之在我。兩相權衡之下,當然選擇操之在我,且只要花幾秒鐘逃出就安全的作法。
但事實上很多人之所以會發生意外,是因為認知跟真實危險不一樣,雖然從房間至大門的距離只有短短的幾公尺,看起來好像真的幾秒鐘就可以逃出,但逃到門口要不要開門?開門要不要時間?而火場的煙只要吸一口,就會要人命,在濃煙密佈的火場中,連幾秒鐘的時間都不會給你,這些逃生所需花費的時間,早就會要了你的命。
相反的,關門在房間待救大家不敢,也是因為認知跟真實危險的影響。很多人會想火災是可怕的,我躲在房間內,萬一消防隊太晚到,火燒到房間怎麼辦?但是在很多火災現場,尤其是不燃材料隔間之住宅,我還很少看到整間被燒毀的,大部分火勢都侷限在起火處,如果房外已濃煙密佈,人躲在房間,只要做好防煙工作,是可以等到消防隊前來救援。
在很多住宅火災中,通常會死人,都是客廳起火,而這些罹難者大多是基於「不敢躲在家裡」的態度,發現火災後,想要跑,就會打開房門,濃煙就會竄入,結果發現自己跑不出去,只好退回房間,此時房間內已經都是煙,再加上跑來跑去,已吸入很多濃煙,最後喪命在房間內。或者是跑出房間就被濃煙嗆昏,死在房門附近。
「敢」代表不怕,不怕是因為能夠掌握,「不敢」是因為怕,怕是因為不夠瞭解。
只有具備「敢」的想法,才有躲的勇氣,才會出現判斷的態度。
最後還是要再次強調,大家面對火災要有「敢躲在家裡」的態度,但是「敢」不是鼓勵大家就是要躲在家裡,而是鼓勵大家要先判斷,不要心中只有逃的想法。
至於如何判斷,我將在找到一些廢棄的鋼筋水泥房子後,進行一連串的燃燒實驗,我人將躲在屋內,體會火災發生時之火煙,並錄下所有燃燒情形,開門跟關門之差異,等到完成後,再以實際影片教導大家,何種情況是要選擇逃生,何種情況是要選擇待救。屆時歡迎有興趣的同好,共襄盛舉。
當初回答「不敢」的人,看文本文之後,我想知道是否依然「不敢」,還是變成「敢」,理由為何,請大家踴躍回應。
留言列表